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(ID:new-weekly)
原标题:30岁退休以后,我过起了低物欲生活
作者 | 杜倩
低物欲不是在克制,而是真的不想买。
北方凛冽的冬日清晨,皮皮围着小区人工湖慢跑了两三圈后,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,待不再气喘吁吁后,上楼回家。随后,她从厨房端出一个吐司、几个清水煮的豆角,随意撒上些孜然,搭配一杯牛奶,这便是她的早餐。
,,皇冠博彩(www.hg9988.vip)是皇冠体育官方博彩平台,开放皇冠信博彩代理申请、博彩会员开户的线上博彩的官方平台。
她的三餐基本如此,就是些肉、蛋、奶,保证每日营养所需;生活轨迹也很简单,没多少社交。日子看起来似乎有些寡淡,但在没有内耗的日子里,皮皮觉得“连阳光都比平时里要好”。
皮皮是天津人,现在单身独居。2022年2月,她正式退休,并过上了低物欲生活。据她回忆,最近两周的生活费分别为156.4元、156.8元。
低物欲起源于欧美的不消费主义。受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影响,部分人开始在金融泡沫破灭后,提倡回归人性的基本消费需求和极简的生活方式,与非理性的消费主义对抗。
在国外,相当一部分不消费主义者自愿翻找餐厅或超市外的垃圾桶,分享物资,试图通过不花钱、不购物的方式,来证明他们依靠社会产生的过剩物资,也可以生活下去。也因此,这些不消费主义者,往往同时奉行环保主义。
曾有一位名为乔桑的博主,想效仿国外的不消费主义者,去收集超市或餐厅的临期食品,但她很快发现,国内超市一般会把不新鲜或品相不好的食物低价卖掉,且扔垃圾时并不会把食物单独分出来,所以这种办法实行起来并不现实。
基于国情不同,中国的不消费主义并非绝对的一分钱不花,而是多数演变为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的低物欲的生活方式。低物欲往往和“断舍离”、极简主义挂钩,这些实践者在降低物质需求之后,又在其他方面得到心理上的代偿。
评论列表 (0条)